近日文化热点事件#山西文博会:非遗产品人气爆棚#引发全网的高度关注。
推动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一直都是山西文博会的重点主题。在第六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众多传统技艺与文创产品齐聚一堂,各显风采。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最受中老年群体青睐的非遗作品展区,今年吸引来了更多年轻游客,不少年轻人在非遗作品前驻足打卡,与作者一同交流分享感受。不少地市展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自身工艺或制作流程进行创新,以崭新的呈现形式,为广大游客呈上了一道文化大餐。
张成虹面塑作品《嫦娥奔月》
临汾展馆内,隰县面塑作品传承人张成虹向游客展示了自己的面塑代表作品之一《嫦娥奔月》。这一面塑作品突破了传统面塑作品的制作方式,创新性将人物支点立于薄薄的一面纸质铜镜上,再对面团精雕细琢,塑造出嫦娥身轻如燕、翩翩欲飞的身形。她不仅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更想用一种创新的思维赋予面塑新的生命。为带领隰县传统面塑“破局”,张成虹别出心裁地将年轻群体作为选材目标,衣袂飘飘的飞天仕女、体型庞大的科幻人物、栩栩如生的异兽神禽……一块块面团在张成虹的手下脱胎换骨,精致细腻程度堪比微型手办。张成虹用更多年轻化的表达手段,塑造出了更受年轻人喜爱的面塑作品,将自己的作品推向了年轻市场。“其实,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最好的创新。身处新时代,我们也应该让传统面塑手艺与时代更契合,这样才能让面塑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张成虹表示。
堆锦作品《金母元君朝元图》
作为传统堆锦作品传承人,来自长治的闫向军对于如何赋予非遗作品新的生命也有着自己的见解。本届文博会,闫向军拿出了耗时27个月完成的堆锦作品《金母元君朝元图》,收获了无数游客的称赞。作品中塑造的35位神话人物形态各异、各具特色,作品局部的玉花层层叠叠、结构分明,颇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之感。堆锦作品的华美夺目源于其复杂的工艺,繁复的工序再加上难以量产等多重原因,一度让堆锦工艺的传承陷入瓶颈。“要想传承,只能求‘变’。”在保持手工艺品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闫向军创新制造工艺,将现代科技融入进传统工艺里,以往只能通过手绘才能达到的叶脉转折效果在经过工艺创新后不仅可以减少人力损耗,还保持了丝绸独有的质感,大大丰富了成品表现力。效率提高了,闫向军和学生们也开始设计堆锦衍生作品,据了解,目前,闫向军已经将堆锦技术应用到了首饰和家居等衍生品中,力求产品兼具美观和实用,希望能通过这些衍生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堆锦这一非遗文化。
以上就是#山西文博会:非遗产品人气爆棚#的全部内容分享,想要了解更多文化新闻欢迎关注本站。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group/729187708628793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