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乡村老行当锔活儿成了“秀活儿”

作者:农村大众 时间:2023-10-21 23:42

近日文化热点事件#乡村老行当锔活儿成了“秀活儿”#引发全网的高度关注。

10月13日,在曲阜市书院街道荀氏锔艺工作室,手艺人荀金国伏在案桌上,正在构思客户送来的待锔补的紫砂壶。锔活儿手艺,荀金国是跟自家二爷爷学的,从20多岁起,如今他与锔瓷的缘分已维持了近40年。

乡村老行当锔活儿成了“秀活儿”

荀金国。

早期的这一行当,俗称“街挑子”,同磨刀、剃头等行当一样,将生计挑在肩膀两头,一根扁担,走街串巷。“那时,干这行的不算多,但每村都有那么一两个。”荀金国说。

刚入行时,因为忌惮被同行抢活儿,他总是天不亮就出门。锔瓷匠肩挑扁担,穿梭在街头巷尾,卖力吆喝“锔锅、锔盆、锔大缸!”,听见有人招呼,便大声应一句,随即赶到人家门口。

如今,荀金国大多时间都在工作室搞锔补。屋里挂着摆着密密麻麻的工具,大多都有20多年的历史。他顺手拿起一件围裙,系到身上说,锔瓷时,手艺人的腿上必定会铺一层布,这样能避免器具摔到地上造成二次破坏。更重要的是,它能在钻头上的金刚石脱落时及时接住。

乡村老行当锔活儿成了“秀活儿”

工作室里摆着挂着密密麻麻的工具。

乡村老行当锔活儿成了“秀活儿”

围裙是锔瓷匠工作时必备的物品。

“那时金刚石稀罕,要很小心地保护。”荀金国介绍,在拿出工具后、正式开工前,匠人们习惯将金刚钻含在嘴里,等开始用的时候再安上,防止丢失。锔上一会儿,就放到嘴里抿一抿,一是给钻头降温,二是用唾液来增加粘性,让金刚石在钻头上更牢固。万一掉落到碎渣中难以分辨,就把围裙小心叠起来,回家把混合物进行研磨,最后磨不动的就是金刚石。

“可别觉得是笑话,当时真是这样小心翼翼。”荀金国说。毕竟,在那个时候,金刚钻很珍贵,一旦丢了锔瓷匠很可能就要饿肚子了。

过去的这门手艺,用到的所有工具由匠人自己制作,所有流程靠手工完成。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体力,锔活儿是绝对做不来的。

荀金国挑出几件大大小小的工具:有前面是钻、后面是柄的木制钻杆,有两端拴着麻绳或皮绳的扁平弓形竹板,还有一些材质各异的钻头。把绳子缠在钻杆上,来回拉动竹板,带动钻头在瓷面上来回旋转,这就是钻孔的技巧。

乡村老行当锔活儿成了“秀活儿”

过去,锔瓷用到的所有工具由匠人自己制作,所有流程靠手工完成。

“用这些工具,钻一个孔就要耗费很长时间;现在用电机和钻头,效率很高。时代真是不一样了。”看着飞速旋转的电钻,荀金国有些感慨。

后来,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变好了,瓷器也变得越来越便宜,渐渐没有人再为了一个碗或一口缸找人修补,街上也再难寻到熟悉的吆喝声。曾以锔艺为生的手艺人,只能另谋出路,荀金国也不例外。

十年前,他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档宣传锔艺的节目,一位匠人将破碎的盆盆罐罐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独特的工艺品。老手艺似乎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荀金国有些心动。

他拾掇出多年的工具,成立荀氏锔艺工作室,开始做定制服务。依托自身的经验技术,根据顾客需求,荀金国将破碎的器具与银、锡等材料相结合,研究出各式花样的锔钉,创作兼具历史感和文艺范的锔艺作品。有的人甚至故意把壶打破,按照自身审美再找他重新锔补,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样子。当然,这都为荀金国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乡村老行当锔活儿成了“秀活儿”

锔活儿成了“秀活儿”,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以前是哪里有活儿,上赶着去,坐在人家门口一干就是大半天;现在好了,顾客主动上门来找。”荀金国笑笑说,不像现在被大家尊称为“荀老师、荀师傅”,那时我们有共同的名字锔大缸的!

曾服务百姓人家的“街挑子”,如今深受文玩人士追捧,摇身一变成了“秀活儿”。谁也不曾想到,锔艺这门老行当,竟能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甲 通讯员 赵蕊 曹楠

以上就是#乡村老行当锔活儿成了“秀活儿”#的全部内容分享,想要了解更多文化新闻欢迎关注本站。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group/7291960842004939315/
()
发表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