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农热点事件#专家分析今年甘肃干旱原因#引发全网的高度关注。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6月以来,全省多地发生气象干旱,局部旱情较为严重。对此,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林纾称,近3年来,我省夏季高温站次呈现明显增多、降水量偏少的趋势,尤其是河西及陇中北部自2020年以来降水偏少,持续高温叠加降水偏少,加剧了蒸发,以及河流来水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这些地区旱情不断发展。
河西、陇中北部普遭干旱
“李桥水库的库容量明显少了,以前清晨打开窗户,就能望见祁连山上面的积雪,今年积雪也看不见了。”山丹县李桥乡东沟村村民李满军对记者说。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季,我省河西地区普遍干旱少雨,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使本来脆弱的地表生态更加困难。9月5日,武威国家气候观象台技术人员深入石羊河流域荒漠腹地的凉州区东沙窝、民勤中滩等地,对刺蓬、梭梭等荒漠植被生长状况开展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今年草本类植物刺蓬覆盖度仅20%,较多年同期平均减少了12%,灌木类植物梭梭覆盖度为38%。由于今年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多,荒漠区草本类植物长势差。
不仅仅是河西,陇中北部地区也同样干旱。站在通渭县华家岭镇的山梁望去,田地的玉米、马铃薯被晒得叶片干枯、发黄,尽管近期有降雨天气,但是也无法缓解旱情。
该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夏(6-8月)我省平均气温达到20.6℃,较常年同期偏高0.9℃,为1961年以来第四高;全省平均降水量仅为162.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4.6%,为近五年次少。夏季高温累计次数历史同期最多,多地高温日数破极值。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河西地区、陇中北部大部地区、庆阳市西北部、天水市西部和陇南市西南部偏高1~2.7℃,定西市北部和中南部、平凉市中西部、天水市中部、陇南市大部和甘南州东南部偏高0.5~1℃。降水量方面,酒泉市大部、张掖市西北部、武威市、白银市中北部和兰州市中北部较常年偏少五至八成;酒泉市西北部、张掖市中部和南部、白银市南部、兰州市南部、定西市、平凉市西部、庆阳市西北部、天水市大部和陇南市大部较常年偏少二至五成。
受高温少雨影响,河西气象干旱范围大、时间长,陇中北部受旱严重,对农牧业影响较大。
专家分析干旱原因
为何如此干旱?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林纾称,近3年来,我省夏季高温站次呈现明显增多、降水量偏少的趋势,尤其是河西及陇中北部自2020年以来,降水持续偏少,持续高温叠加降水偏少,加剧了蒸发,以及河流来水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这些地区旱情不断发展。
林纾介绍:“由于大气环流形式不同,导致高温的特点不同。2022年夏季我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河东地区高温站次比河西多114站次;而今年夏季我省主要受西风带暖高压脊长时间控制,河西高温站次多于河东地区122站次。另外,近两年,6月份高温站次增加明显。
2020-2021年6月,平均20高温站次,2022-2023年猛增到近90站次,高出4倍多。夏季高温时段的提前,也是干旱加剧的背景条件之一。”
“作为夏季最重要的影响系统西太副高,今年比前几年的位置明显偏东、偏南,这对处于深居内陆的甘肃来说,水汽输送条件偏差,从而导致影响我省的降水过程少、强度偏弱。”林纾说。
部门联动全力做好抗旱减灾
夏季的干旱很不利于秋粮生产。据统计,受夏季旱情影响,目前我省河西部分沿山地、山旱地玉米植株枯黄,部分川区雌雄穗发育受阻,果穗出现凸尖、缺粒现象,定西市部分地方马铃薯出现叶片萎蔫和干枯,中药材长势较差。
针对夏季以来的高温、少雨、干旱天气,我省气象部门与有关部门多方联动,全力做好抗旱减灾气象服务工作。专题部署全省抗旱气象服务工作,实施“一日一研判,一日一调度”,召开全省抗旱减灾气象服务工作电视电话会,发布制作《甘肃省干旱黄色预警》3期、《人工增雨专题预报》14期。与农业农村、水利、应急等部门沟通,了解全省旱情及气象服务需求,加强关键时间节点雨情、水情、灾情信息共享,联合研判干旱对重点行业的影响,实时提供专业化气象服务信息和针对性农业生产对策。
同时召开旱区人工增雨条件联合会商会3次,抢抓最佳时机,集中力量实施立体化、规模化人工增雨作业。配发国资委支援的860枚增雨火箭弹,及时配备增雨火箭弹、焰条2000发;主动对接保险部门,获得增雨经费支持。6月份以来,共开展飞机增雨作业10架次。其中,在河西五市开展飞机增雨作业5架次。9月6日到7日降水过程对武威、白银、兰州等地的旱情缓和有一定作用。
以上就是#专家分析今年甘肃干旱原因#的全部内容分享,想要了解更多三农新闻欢迎关注本站。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group/7277747341631734313/